行业动态及媒体链接(2022年1月)
发布时间:2022-01-21
阅读:1295次

【行业动态】

 国家药监局6个重磅文件发布

 日前,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药品注册核查检验启动工作程序(试行)》的通告(简称“通告1”)。国家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发布了《药品注册核查工作程序(试行)》、《药品注册核查要点与判定原则(药理毒理学研究)(试行)》、《药品注册核查要点与判定原则(药物临床试验)(试行)》、《药品注册核查要点与判定原则(药学研制和生产现场)(试行)》、《药品注册生产现场核查和上市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衔接工作程序(试行)》5个文件的通告(简称“通告2”)。这6个文件的发布针对药品注册审查、申报上市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均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通告1”的要求,品种和研发生产主体合规因素依据风险程度分别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情形。

就品种因素而言,具备以下情形的被列为高风险:①化学药品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②中药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和中药注射剂;③生物制品;④采用创新生产工艺或常规生产工艺中引入新技术,经评估可能增加风险的品种。

同时,对于高风险品种还做了补充申请:①涉及生产工艺或生产场地重大变更的疫苗和血液制品以及细胞治疗产品等;②涉及生产工艺重大变更的中药注射剂;③变更生产工艺后采用创新生产工艺或常规生产工艺中引入新技术,经评估可能增加风险的品种。

“通告1”在时间上也做出明确规定,药品审评中心应在药品注册申请受理后40天内通知药品核查中心启动注册核查工作,并将注册核查相关资料移交至药品核查中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经上市的产品也需要通过临床试验数据的监测,否则会面临核查检验。

“通告2”对于药品注册核查要求中提到了需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临床价值或者问题为导向,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上市。

其明确,核查中心与药品审评、药品检验等机构建立注册核查与审评、注册检验的工作衔接机制,并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协调、研究和解决注册核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核查中心基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品种档案和机构档案等信息,探索建立基于风险的注册核查模式;基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发展,探索应用非现场的核查方式;持续完善核查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体系等。

“通知2”指出,注册核查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品审评中心)启动,为核实药品注册申报资料的真实性、一致性以及药品上市商业化生产条件,检查药品研制的合规性、数据可靠性等,围绕相关注册申请事项申报资料中涉及的研制和生产情况,对研制现场和生产现场开展的核查活动,以及必要时对药品注册申请所涉及的化学原料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和提取物、辅料及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生产企业、供应商或者其他受托机构开展的延伸检查活动。

 注册核查分为药品注册研制现场核查(以下简称研制现场核查)和药品注册生产现场核查(以下简称生产现场核查)。药品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保证研制和注册活动全过程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提出药品上市许可申请还应当提供真实、充分、可靠的数据资料和样品,具备药品上市商业化生产条件。申请人和被核查单位应当配合注册核查工作。

在此背景下,药品注册核查工作的展开将有效鼓励药品创新,加快创新药的审评审批通道,有效避免了企业在申报创新药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同时,药品注册核查后,审批、检查以及检验工作也会更有保障性的展开,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根据赛柏蓝、制药网信息整理)

 

国常会部署集采扩面扩量

慢性病、常见病药物为下一轮集采重点

1月10日晚间,国家政府网发布《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等》的消息,文章指出,在组织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会议讨论决定: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进一步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市场普遍认为,按照此次国常会决策部署,2022年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将再次升级,不仅集采数量将增加,集采品类也将再次扩围。从“4+7”试点11个城市药品集采,到国家层面的药品集采,国采品种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趋于合理化。数据显示,前五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覆盖品种超过200种,平均降幅超过50%,患者用药负担明显减轻。跟随着2021年的步伐,2022年集中带量采购将继续向深水区挺进。

本次国常会会议指出,近年来,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不断推进,用市场化机制有效挤压了医药价格虚高,截至去年底累计节约医保和患者支出2600亿元,同时也促进了医药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提高质量上。

按照国务院最新要求,下一步,国家将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持续降低医药价格,让患者受益:一是以慢性病、常见病为重点,继续推进国家层面药品集采,各地对国家集采外药品开展省级或跨省联盟采购。今年底前,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在每个省合计达到350个以上。二是逐步扩大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面,对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三是保证中选药品和耗材长期稳定供应,加强监管,确保中选产品降价不降质。医疗机构要合理优先使用中选产品。四是落实集采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合理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更好调动积极性。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医保改革不断纵深推进,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推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持久的影响。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结构更趋科学合理,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临床疾病防治的需求;临床对于进口药品的依赖性有所缓解,创新药和优质仿制药鼓励作用明显,进一步助推医药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升产业聚集度,政策实施对产业引领效果显著。

(根据医药经济报信息整理)

 

一批药品因价高将被调价,暂停挂网!

近日,湖南省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发布《关于对部分药品进行价格纠偏及限价挂网的通知》,对同一挂网目录内挂网价格差异较大(特别是不同时期挂网价格差异大)、价质明显不相符、相互投诉较多、被实名举报价格虚高的法莫替丁等10个药品进行价格纠偏及限价挂网。

根据通知显示,此次价格纠偏及限价挂网药品通用名清单,包括9个注射剂和一个缓释剂,分别有胞磷胆碱、倍他司汀、吡拉西坦、川芎嗪、法莫替丁、雷尼替丁、曲克芦丁、氨茶碱、二羟丙茶碱、茶碱。其中,雷尼替丁、以及曲克芦丁、倍他司汀等都是常用品种。

分析认为,开展药品价格纠偏及限价挂网,是解决药品价格虚高、整治医药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而在湖南省相关部门的发力下,未来或还将有大批价格虚高的常见药降价,惠及更多患者。

无独有偶,在湖南省之前,其实四川省药械招采中心也刚对瞒报全国最低挂网价/中标价(西藏价)的186条产品进行撤网。被撤网的药品包括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奥硝唑片、利巴韦林片等临床常用西药,还有牛黄解毒片、板蓝根颗粒等中成药。对此,业内认为,越来越多地区对药品价格实施监测,并进行调价,也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将刮起新一轮价格调整、撤网大潮。

据了解,随着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的不断推进,医药市场洗牌加速 ,以及药企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实际上近年来,药品调价、撤网早已成为常态。

如去年9月,海南省医保局联合省政务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打造了医药招采和价格监管新模式,并出台了《海南省医药招采和价格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后,就有诸多药品在海南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选择了主动调价。其中,有一批结果显示,689个药品全部降价,平均降幅30.91%,降幅高者达96.8%,个别抗癌药品单价下降超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新的药品目录已正式实施,湖北、河北、云南、辽宁、重庆、北京等地又一大批药品降价的消息也已经提上日程。

除了新版医保在持续推动药品降价外,分析认为,根据国办印发的《“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将全面建立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价格信息监测机制、交易价格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对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异常变动的分析预警应对能力来看,强化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常态化监管将成为国家乃至各地的重点工作,而在此背景下,预计今后各地药价管理手段将更加丰富,“撤网”、“限价”策略也将在业内继续推行。

(文章来源:制药网)

 

【媒体链接】 

年度回顾与展望:行业洗牌持续!医药市场八大新趋势

临近年关,疫情反复,很多药企除了焦虑疫情影响业绩,还有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匮乏。经过近10年的洗牌,医药市场的发展脉络已经非常清晰。

10年前,洗牌悄然开始,抗生素分级管理、中药降价、基药推进、新版GMP陆续推行,商业巨头开始布局全国市场。投资者关注的创新药、疫苗、诊断试剂都开辟了新赛道。

10年后,我国生产制造上了一个台阶,一致性评价和创新研发动力不断加码,原研替代颇有成效。渠道格局基本奠定,流通商业布局完成,连锁药房扩张过半,民营医院进入二次整合调整阶段。生物制药行业持续升温,且在疫情催化下未来可期。

一、文号资源重新配置 上游利益重新分配

药厂最宝贵的资源是稀缺文号,代理商最宝贵的资源是运作这些有空间的产品。经历了几轮集采,不少大厂又回到直营的路上,不过这时的直营已不是临床推广,而是商业分销。小厂们也完成了“三级跳”,从全国电话招商到一边电话招商、一边贴牌,再到一边贴牌、一边地区招商。有中药名企投生物和化药的,也有化药企业扩张中药饮片的,还有扛不住资金压力或者发生质量事故的,有的出让文号,有的转让工厂。总之,大局已定,洗牌的最终走向是资源重新配置,利润重新分配。

二、单渠道淡化 全渠道试水

十年来,药企的销售渠道从纯临床医院市场到医院零售“双轨制”,分级诊疗后下沉县域基层市场,再到如今的全渠道开放合作,融合线上平台、医院、零售、第三终端,覆盖医生、患者、支付方、工业、零售等多方角色。尤其是数字化管理的引入,大大提升了企业管理效率,全渠道有望协同发展。

三、基层市场少有增量 县乡推广难见成效

在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中,众多企业大举进军基层市场和第三终端。由于中国城乡用药结构差异长期存在,县域市场在若干年前被视为增量市场中的最后一块沃土,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与县城的习惯差异越来越小,用药结构大同小异,基层市场竞争白热化。尤其是基层诊疗市场,已不再靠产品和“人海”打天下,越来越专业的团队开始承接基层流量。

四、电商发展如火如荼 普药控销一去不返

几年前,药品电商销售被视为鸡肋,也有人断言“电商是保健品的乐园,药品是专业产品,无法在线上销售。”如今都被“打脸”了,药品电商发展迅速而且服务完善。尽管线上购药被众多药品中间商“喊打”,但是电商的发展无法阻挡。

线上平台将实体药房作为前置仓,线上引流,线下配送,将线上流量导给门店,门店完成服务,且线上过程追溯,便捷透明。在基层市场,靠渠道和价格管控销售普药推进乏力,买方市场让终端话语权越来越强。曾经靠价格差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普药的所谓“控销”打法已经不合时宜。

五、价格调控越来越弱 服务能力成为软肋

无论限电、限产、限物流,还是原料涨价、包材升级,总有些业内人士喜欢制造紧张气氛,希望能在今天拿到明天的销量。但是,这种价格促进手段的效果越来越弱,以至于很多生产企业质疑:“经销商真的压不动货了?”

事实上,经销商的价格调控能力越来越弱,渠道商与消费者的认知越来越趋于一体化。BC一体化后出现需求分层,恰恰考验企业的服务能力。然而药企的发展大部分属于自然生长,缺乏人员系统培训,服务能力基本靠客情维系。

六、存量市场竞争激烈 需求争夺靠专业服务

医药市场上的常规药品极大丰富,业绩增长依靠对存量市场的争夺。当终端需求从产品转变为客流量的时候,竞争的本质就是专业水平。

从大商业环境看,2014年左右,公域流量逐步被私域流量击穿,消费端圈层开始出现。消费者分层在医药圈的体现主要是服务需求。

在医疗服务方面,众多专科医疗资源不断市场化,提供了多元化服务场景,尤其是民营医疗发展迅速,诸如口腔、妇产、眼科、康养等。

在产品销售方面,按适应症划分的专业产品线将一批又一批业务员的销售模式从“关系+利益输送”转变为“专业能力+客情沟通”。

七、大招商“撒网”难以为继 小分销“钓鱼”日渐成熟

产品资源枯竭,招商乏力,让药厂销售人员无所适从,往往换一个营销总监,换一批销售人员,也换一批渠道客户,几轮下来,客户倒成了最掌握厂家讯息的人。

很多企业不得不放弃不保朝夕的招商方式,转而发展直营人员深入一线。然而,传统的商业流通已经难以满足要求,缺乏分销拉动,一级商困难重重。以重点地区为依托,分销经理带领兼职代表区域深耕模式非常普遍,一是流程简短,二是渠道可控。

八、朋友圈微信群少人问津 短视频直播号陆续跟进

传播是销售的必然过程。微信替代微博之后,私域信息传递日益频繁,然而,随着信息载体的爆发式增长,曾经依托庞大的微信传播进行招商和销售的方式也发生改变,渐渐的少有问津。人们每天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手机传递的信息逐渐从从图文向视频迈进。传播方信息泛滥,接收方理性意识加码,视频的影响对记忆留存更为深刻,所以药企的各种直播会和小视频发布日渐频繁,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到来。

行业洗牌的结果是产业链优化,人员职业化。很多企业在洗牌中消失,也有的靠着数年前的积累坚持并寻找新机会,但是内耗让他们更为谨慎,容不得闪失。有从临床转零售的,也有从院内转院外的,还有药品转器械、耗材,以及搞食品、营养的。

其实,转变产品和渠道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命运,大部分靠客情生存的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大,受规则制约多,环境变化,产品变化,渠道也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即患者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被满足程度之间的冲突。普通企业永远追不上变化的脚步,跟风只能花钱买教训,不如抓住不变的内容,提升品质和专业水平。

(文章来源:医药经济报)

 

特殊注射剂已成国内创新研发新方向 

特殊注射剂是一类复杂的载药系统,包括微球、脂质体、微乳、混悬性注射剂(纳米颗粒、纳米晶)。由于拥有独特的临床优势,且具有高技术壁垒、高附加值的特点,以及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等优势,正被药企加码布局。目前,全球已有30多种特殊注射剂(脂质体、微球、纳米晶)获批上市。

随着越来越多特殊注射剂的上市,其中也出现了不少重磅产品。如以技术难度较高的微球制剂为例,过去十年就已诞生出多个重磅炸弹产品,目前FDA批准上市的微球产品10个,上市后全球销售额均超过1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国内,特殊注射剂也已成为国内创新研发的主流方向之一。其中,在微球领域,当前丽珠、绿叶等公司均有多个在研的微球产品,部分产品已进入 III期临床,预计将迎来商业化阶段。

在纳米晶领域,现阶段,齐鲁、圣兆药业、湖南科伦已在布局注射用双羟萘酸奥氮平和阿立哌唑长效肌肉注射剂的仿制药开发。另外,在脂质体领域,恒瑞、石药、绿叶等国内知名药企的研发管线也已覆盖伊立替康、布比卡因、米托蒽醌、表柔比星等脂质体制剂。

虽然特殊注射剂由于开发难度大,价格贵等因素,目前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我国市场尤其是技术壁垒更高的微球和注射混悬液等上市产品较少。但从整体来看,近年来随着国内在该领域发展迅速,以及众多企业的加码布局,在该领域国内企业已开始从“仿制为主”向“仿创结合”路径切换。

分析认为,特殊注射剂越来越受国内药企关注,并且在国内不断获得新的突破,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据了解,2020年2月25日,国家就发布了《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强调做好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受理与审评,支持优质仿制药研发和使用,促进仿制药替代。2020年3月17日,CDE发布《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仿制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是头个脂质体仿制药指南的同时,也意味着特殊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工作在持续推进。

一直以来,一致性评价及带量采购政策的落地,就在不断从整体上提升我国仿制药质量,打破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复杂制剂领域的技术垄断。因此,业内普遍认为,在一致性评价的助推下,药企对特殊注射剂产品的创新将提速,并能整体降低该领域药品的价格,让越来越多患者能够用上物廉价美的药品。

(根据制药网、新浪金融信息整理)


返回
法律声明 隐私条款 联系我们

©2020 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776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苏)-非经营性-2023-0141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138号